珠委网讯 日前, 2012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揭晓,珠江委申报的《珠江压咸补淡关键技术与实践》喜获一等奖。 作为中国水利行业科学技术的最高奖项,“大禹奖”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影响力。这一荣誉,既是对珠江委技术人员近年来为保障珠江三角洲饮水安全,开展的重大科技创新和成功实践的褒奖,也是对珠江委不断追求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的认可及肯定。 这一项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珠江委水利人7年来走过的艰辛之路,是一场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和一颗颗迎难而上、坚定执着的心。 众所周知,澳门地处珠江三角洲地区,这里是我国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不相适应的是,澳门、珠海等城市受咸潮制约,水资源供给不足,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2004年底珠江口咸潮活动越发强烈,珠海、澳门等地的自来水咸度严重超标。饮水安全如何保障,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 “既然眼前无水,我们就从千里之外调水。”珠江委主任岳中明提出大胆设想。然而当时面临的状况是,调水工程需跨越贵州、广西和广东3省(自治区),西起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东至珠江三角洲河网,长达1300多公里。如此浩瀚的工程,国内、国际上都史无先例。此外,珠江三角洲水系复杂,是世界上最为复杂的三角洲河网区之一,要达到“定量”、“定时”压制咸潮,需要攻破一系列的技术难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为突破这些难点,珠江委迅速调集精干技术力量,以岳中明主任为首,集全委之力,组织了规模空前的技术联合攻关,历史性地开创了“压咸补淡”新课题。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珠江水利综合技术中心、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等珠江委下属单位,防汛、水情、设计、科研等各战线的技术人员,齐心协力、勇于开拓,采用数学模型、物理模型等技术手段,深入研究珠江口复杂河网区咸潮运动机理、枯季水情与咸潮预报等调度技术难点,创造性地解决了“定量”、“定时”等复杂问题。 继2005年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的成功实施后,珠江委又相继开展了2006年珠江压咸补淡应急调水、2006~2007、2007~2008、2008~2009、2009~2010、2010~2011年珠江压咸补淡,调度时段由初期应急时的半个月扩展到半年,调度时段最长达6个月,径流传播时间长达10多天,调度涉及串并联水库多达17座,调度距离之长、调度时间跨度之大、技术要求之高创国内水量调度先河! 经过7年的探索和实践,珠江压咸补淡关键技术与实践越发成熟。在水利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组织召开的“珠江压咸补淡关键技术与实践”科技成果鉴定会上,鉴定委员会专家指出,这些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主要创新点表现在:一是建立了复杂河网区咸潮与径流、潮汐、风的响应关系,首次系统地揭示了珠江河口咸潮运动规律,确定了压咸时机与压咸流量。 二是集成了各种枯水期水情和咸潮预报预测方法,构建了枯季人造洪水演进模型,建立了珠江流域长中短期枯季径流预报集成体系。 三是基于河口区咸潮与径流相互作用,创立了复杂水库群多目标的枯水期压咸补淡精细调度方法,提出了“打头压尾”、“避涨压落”、“动态控制”等精细调度技术,形成了前蓄后补、节点控制和上下联动、总量控制的流域水资源调度与管理模式。 据统计,通过实施调水工作,近5年珠海、澳门河道直接取水量产生效益在19.7~52.1亿元之间,还极大地改善了珠江三角洲河道系统生态环境,实现了水利、电力、航运等多方共赢,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显著。 珠江压咸补淡关键技术与实践,通过理论创新、技术创新、集成创新,开创了珠江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新模式。科技驱动发展,创新引领未来。荣誉加冕,是更高的起点。珠江委水利人将以此为动力,继续积极探索,认真实践,走出一条具有珠江特色的治水之路,为珠江流域社会安定祥和、经济持续增长、民众安居乐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奖牌

证书

压咸补淡技术难点
(记者:吴怡蓉 通讯员:王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