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司】推“水理”酌“人情”!中水珠江以工匠精神建“幸福珠江”
发布时间:2022-07-15 14:25
分享
治水需要阿基米德的严谨、李冰的智慧、大禹的隽永……如何创造美好生活环境,建设幸福之河?苏东坡曾说,“治河之要,宜推其理而酌之以人情”。治水的关键在于“水理”和“人情”之间,不单单运用筑堤坝等工程防洪措施,更要从哲学和自然生态的角度去认识治水,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方能长久。
作为珠江委重要技术支撑单位,近年来,公司以工匠精神推动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幸福珠江”,硕果累累。如已完成的广东博罗东江沙河水系连通工程先后获得2020年广东省优秀工程咨询(科技)一等奖、2021年全国优秀工程成果咨询奖(科技)三等奖,海南省鸭尾溪湿地生态廊道获水利部先进实用技术优秀示范工程、水利部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技术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一、以水润城,水成为生态安全的廊道
“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淮南子·原道训
我们的城市大多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水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兴衰。大角山海滨公园位于广州市南沙新区蕉东联围南部和珠江出海口虎门水道西岸,公园受台风影响严重,现有堤防及周边亲水步道受潮水侵袭损毁,存在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防洪能力无法支撑场地未来发展需求。
2020年底,公司承接广州市大角山滨海公园防洪潮安全提升工程勘察设计工作。根据现场情况,我们提出以保护并修复滨水海岸为基础、以提升水安全保障为出发点、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轻触自然的美,赋予造物的美,共筑和谐的美,结合构建绿色韧性生态堤防,将大角山滨海公园打造为美美与共的海角汇客厅。

受台风影响的大角山海堤情况
(一)以水润城,构建韧性堤防
我们结合植物消浪、子堤消减波浪及雨洪调蓄三种措施降低堤防的高程,利用自然的力量建设能有效抵御外部冲击、适应极端气候,并且能够自我演替修复的城市绿色安全屏障,将防洪潮标准由原来的不到20年提升到200年一遇的水平。

生态堤鸟瞰效果图
(二)以水润城,尊重自然基底
我们以“尊重每一棵树,让大自然做设计”为堤线布置理念,让植物引导堤防布置,使堤防尽量绕开场地大树和避让场地内的密林区域,既满足防洪(潮)要求,同时也不会阻断密林中防洪墙内外侧生物通道,旨在保护场地的自然景观,修复海岸线生态,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水利建设之路。

复合式生态海堤断面图
(三)以水润城,践行人水共融
根据潮水位变化在堤防不同高程布置游憩系统,设计建立起多层级、连续的慢行网络,连接旁边的公园与大海,构建“一带、 五点”的空间格局。通过堤防串联起来周边的建筑、广场、观景台、湿地、梯田、红树林、景观湖等设施,创造南沙新的网红打卡地,形成宜居宜游宜业、人水和谐共荣的滨海汇客厅。

设计效果图
二、以水兴城,水成为城乡繁荣的触媒
“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 ——习近平总书记
江西省定南县的定南高铁站是当地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但高铁设站也对当地城市环境治理提出了新挑战。2017年,由公司规划勘测设计的定南县龙归湖生态与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高铁南侧2385亩的湿地公园进行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原则,提出构建 “一环、一核、两廊道、三组团”的山水城市空间格局。
整体规划以建设定南县“城市客厅”为总体目标,以水利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要求,依托高铁枢纽的建设,顺应山水脉络,师法自然,高度融合水利与景观,打造集生态安全、景观文化、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综合型生态湿地公园,实现人、水、城的共生共荣。
(一)以水兴城,缝合蓝绿本底
从空间上,我们整合原有无序蔓延的混杂、闲置用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重要自然要素,串联高铁站前广场、湿地公园、周边的山野林地和城镇,营造贯通流动、具有定南特色的生态山水空间。

湿地公园鸟瞰效果图

湿地公园施工现场鸟瞰图
(二)以水兴城,编织山水画卷
我们深入挖掘定南的山水文化内涵,以“龙归曲水”为主题,沿湖布置龙归风细、东江掠影、层波叠浪、云生苍海、客都绿源、晓日烘山、湖光潋滟和春水回流共八大水文化景点,打造步移景异、魅力无穷的山水文化长卷。同时,以赣南当地特色建筑为灵感,设计两大文化廊桥,塑造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水上地标,实现民聚水岸、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景。

湿地公园空间图景营造图

文化廊桥效果图
(三)以水兴城,营造滨水名片
湿地公园的建设将有利于促进高铁新区的水生态、水文化与水经济腾飞。湿地公园与高铁站的有机融合塑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滨水名片,彰显着定南山水大气宽广、包容好客的气质,不仅是高铁旅客出站后的第一观赏界面,还是定南人民和来往旅客望山见水的重要载体。

高铁主广场鸟瞰效果图

高铁主广场施工现场图
三、以水融城,水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
“没有历史的记忆,就无魅力可言。” ——德国哲学家阿多诺
惠州市博罗县小海水系连通工程由公司负责规划勘察设计,河道长度约4.56km,历史上是沟通东江干流与沙河的天然水道,历史的小海诗意盎然。小海的先民崇尚儒学,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命名当地的村落,以粤曲、碑文、龙舟等多元形式传扬美德。据史料记载,苏东坡当年初到惠州就是登陆了小海流域的码头。

历史上小海的变迁
然而,1953年东江大堤(园洲镇堤段)修筑时被填筑堵塞,阻断了小海与东江联系,古河道断流成死水,工厂林立,污染严重。人水矛盾日益突出。2018年12月,公司首次调研现场,在场的设计师无不被热情的村民和我们详述当年小海热闹的场景和文化风俗所感动。

特色地域文化
(一)以水融城,根植人民水需求
一切的美好都源于水,又归于水,建设宜居河,满足人民对水美的需求就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项目借鉴苏东坡治西湖的巧妙构思,师法自然,推理酌情,系统治理。通过保护历史河以恢复小海历史上蜿蜒的自然形态,修复生态河来重塑蜿蜒丰富的水生生境。
(二)以水融城,传承地域水文化
以水为脉,传古承今,弘扬地方水文化,让人民回归水岸,让文化回归生活是我们设计的初心。我们以“连接、共生”为项目整体设计理念,提取儒家五常文化,沿小海布置“兴仁、崇仪、敦礼、广智、秉信五大景观主题功能分区,实现人、水、城和谐共生,统筹水安全、水生态、水文化、水景观等功能,让小海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被侵占的河流现状

拆除侵占河道的工厂

恢复历史上的河道

修复自然的河道

施工过程中的河道

人-水-城的和谐共生
(三)以水融城,激发城乡水经济
以治水倒逼治产、治城,从指向单一的治水工程到功能复合 “水-道-产-城”和谐互促的综合整治。项目通过水系连通,淘汰周边落后高污染高能耗产能,建设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恢复了东江与沙河的连通,修复了小海水生态,改善了小海水环境,提升了水景观,传承了地域水文化,带动周边城镇经济绿色发展,实现真正的人水共融,水岸新生,满足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提升了当地人民的幸福指数。
治水的智慧是生态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我们认为,水利工程不仅是“对”的,还可以是“美”的。当我们身处美好的环境中,有助于激发我们的体验、智慧、情感和灵感。向自然学习、向历史学习, 有利于未来治水技术的发展和创新,充分发挥河流的多元复合价值,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文化需求。
生态院、党群处、科质处 报道
2022年7月15日